从电子双缝干涉到超导干涉(SQUID)


作者 软件所 李辰剑
审核 物理所 丁兆晴
发布 2024-3-25

难度 大学理科水平 ★★★★


在超导量子计算的技术栈中,常常会出现一个名词:SQUID(超导干涉装置)。SQUID 非常重要,在量子计算、高精度磁场探测中都有应用,但原理乍一看又颇为复杂,使读者觉得食之无味、弃之可惜。于是,在这篇文章中,我将试图从电子双缝衍射和 AB 效应出发,以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引入 SQUID 的结构。

目录

一 SQUID 简介

二 电子双缝衍射实验

三 Aharanov-Bohm 效应

四 超导量子干涉 (SQUID)

一 SQUID 简介

SQUID 的全称是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, 即超导量子干涉装置。SQUID 的结构很简单,在一块复联通的(即一块挖了洞的超导体)上加上两个约瑟夫森结,便得到了最基本的 SQUID。由于电子波函数的相位会受到周遭磁场(准确来说是磁矢势)的影响,因此在当中那个洞被磁场穿过时,旁边超导体内电子对波函数的相位便会发生变化。这种变化在超导体被断开的约瑟夫森结处造成了相位差,通过约瑟夫森结的电流便会相应地发生变化,产生宏观可观测的效应。量子力学告诉我们,通过当中洞孔的磁通仅仅变化一个磁通量子 $\Phi_0=\frac{h}{2e}$ 时,电子波函数的相位就会变化 $2\pi$,也就是转过”一整圈“。磁通量子的数值正比于普朗克常数、是一个非常小的物理量,这使得 SQUID 对中磁场的变化极为敏感。在普通导体中,晶格碰撞太厉害、耗散非常严重,电子波函数的相位会收到强烈的干扰,难以形成稳定干涉;因此,只有在无耗散的超导材料中,电子波函数的干涉才能稳定进行。由于最终是相位差造成了可观测效应,因此这一装置又被称为“干涉装置”。


SQUID 示意图

二 电子双缝衍射实验

电子双缝衍射实验大家也许并不陌生,这可能是量子力学的科普中被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实验了。再电子双缝干涉中,单个电子的波函数同时经过双缝,在自由空间中传播、最终到达到观察平面,形成命案相间的干涉条纹。为了简化问题,不妨假设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电子是平面波(略去归一化常数),即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:


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示意图

那么沿两条不同路径来到观察平面上的某一点 $x$ 时,两臂的波函数就会产生相位差:

其中 $\Delta l$ 表示路径 $C_1$ 和 $C_2$ 的长度之差。由于相位会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,因此观察平面上不同位置的波函数便会干涉相长或者相消,形成类似正弦函数的震荡变化趋势。(见左图的观察平面)

注意,电子双缝衍射和光的双缝衍射实验非常相似,只是把电磁学中双缝衍射实验的对象从光换成了电子。但关键之处在于,我们将电子看成了(i)有相位且(ii)有空间弥散的波函数,这是经典电磁学所没有考虑过的。在经典电磁学中,电子只是一个没有体积、完全聚集的点粒子,相位就更无从谈起了。

阅读更多

Notes: Probabilistic Clo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Linearly Inpendent Quantum States


论文作者:段路明老师,郭光灿院士
Notes by 李辰剑 2021-8-18


Overview

一般的幺正操作不能克隆未知的量子态,除非量子态只能从一组正交的态中挑选

但这不代表加上测量之后不行!

作为代价的是:

1.不能可靠地克隆,而受限于成功概率$\gamma_i$; 论文作者还给出了$\gamma_i$的理论上界

2.仍然要求量子态从一个已知的态的集合$\{|\Psi_1\rangle,|\Psi_2\rangle,\cdots,|\Psi_n\rangle\}$中选取,并且要求这些态线性无关;不过这已经从 $\{相互正交的态\}$扩展到了$\{线性无关的态\}$

Contents

  • No-cloning Theorem
  • 克隆一份量子态:将测量作为投影算子使用
  • 成功克隆的概率$\gamma_i$的上界
  • 克隆多份量子态
  • 从量子态克隆到量子态分辨
阅读更多

原子核有结构吗?

〇.引言

从初中开始,我们就被告知原子具有这样的结构: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在核外进行着稀奇古怪的运动,而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则聚成一团,乖巧地待在中央。

到了高中,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电子的壳层模型,惊讶于如此简洁的电子模型竟可以构建起复杂键价理论,惊讶于电子的简单变化竟可以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。与之相比,原子核便显得有些无趣了。中子和质子缩成一团,均匀而缺乏层次(至少在许多科普插图中是如此)。电子是活泼的,在各种化学反应中总是从一个原子身边跳到另一个原子身边,而通过对这种过程的研究,我们也得以加深对电子的理解。与之相比,原子核便显得高冷许多,只有在核反应中才会发生变化。而核反应,例如裂变、天然衰变,往往条件苛刻,很少发生。这也让我们对原子核知之甚少,如同面对一位深居简出的大人物。

如果你对原子核的”一团浆糊“模型感到不满意,一个自然的问题便是,原子核是否有结构?如果有,是什么样的?这种结构是如何导致神秘的核反应发生的呢?进一步地,原子核是否也像核外电子一样,有可能有丰富多彩的能级呢?如果有,那为什么我们平常没有观测到呢?这便是下面将要回答的问题。

阅读更多